群育:發揮社會性偏見的絕佳項目,特立獨行者沒有生存機會

 

我群育可以直接零分。

因為我本性是標準內向害羞怕人說話小聲喜歡跟著隊伍走的類型。社團領導我從來不會主動爭取,幹部也是。我喜歡窩在自己的角落,一個人。所以我活該這邊沒分數,看起來也挺公平?

不過就算是這樣的我,一不小心卻也當過幾次幹部跟領導。像是在那個垃圾小學老師當政的時候,揪集班上被霸凌的一方形成對抗小團體,完全是逼不得已被迫上陣(那兩年奠定了我一生吵架功力的基礎,因為我老是要代表弱勢方跟那些人大吵大鬧,為了保護我們的書包不被破壞、保護我們合理使用桌球桌的權力、保護我們安坐在座位上不被趕來趕去、保護我們的美勞作品和私人帶來學校的羽毛球、關注被霸凌到自殘,老師不在乎的同學……)。

還有像是在漫畫社團選社長的時候拿著沾水筆在台下描線,看起來太像樣了,導致被所有人陷害當上社長這類情況。

這些經歷不代表我支持群育列入超額比序。反霸凌小團體領導人對當時的班上風氣影響不小,如果說那些霸凌者在那段日子裡有什麼事情不能趁心如意,我可以得意的說:都是我搞出來的!

但是這個不可能列入評分內,尤其是在老師根本不喜歡我的時候,我有「手下」(實際上更像是庇護對象)在他看起來只像是流氓。

至於後面那個,能因為「看起來比較會畫畫」就成為漫畫社社長,只限於「沒有人爭奪社長位子」的時候,如果列入評分,大家就會搶,那就輪不到我了。

所以我依然會零分。

惟一一個可以列入評分的,是我有一次被老師指派當風紀,不過我只當了一學期就被同學投票換掉了。因為我沒有像國小那位亂記遲到的同學一樣,濫記班上的邊緣人,放過風雲人物。

所謂群育,不過如此。

 

為什麼要保留相當的聯考名額?為什麼不全部採面試?

 

插進來說擔任志工的問題。這個很多人在吵。我支持李家同先生的說法。志工時數列入超額比序,只會導致人為了成績當志工,而且無形中懲罰不願意宣揚自己志工善行、選擇為善不欲人知的人。

另外有另一位大學教授說,因為她知道這種現象,所以她看到有短期志工證明,就當成那是在宣傳「我這個人很自私,我當志工純粹是因為我希望推甄能夠加分」,大扣分!扣分扣分扣分!(這個字串是她自己寫的,不是我掰出來表達她的意思的。)

我想問,她知道什麼叫「上下交相賊」嗎?

雖然也要感謝她把真相說出來,但惟獨這件事我實在無法苟同。

如果是裝作沒看到,那是合宜的。但是大扣分就太過火了。

在討論十二年國教的時候會發現,支持方通常只談學生,只有反對方會提及家長。十二年國教的適用對象是十五歲的國中畢業生,連在考大學的學生都無法反抗家長了(曾聽聞有父母因為孩子不肯照他們說的填志願,把大學的志願卡給撕了),國中生更不可能辦到。

不管學生本人想不想當志工,決定他們該不該當志工,要不要放上證明的,根本就不是他們本人。

是家長主導這一切。

以我自己的家庭作假想的話,我家正是那種會聽別人說「這樣比較容易上」就逼孩子去作的的升學主義家庭,所以要是他們當年有聽過這個謠言,我一定會被逼去當志工,而且一定會被迫把證明放進去。與我個人意願、性格無關。

但是我是只要事情到我頭上,我就很認真的類型。學校曾經規定每個人都要做八小時義工,我體力不好,曾在圖書館一不小心就太認真沒休息,體力耗過頭作到頭昏眼花。

因為我很不會說話,我不可能把這種小事拿出來對面試官炫耀。

照教授的邏輯,這段經歷該大扣分,是嗎?這樣算下來,我的群育是負分呢。

如果是把短期進修證明當成沒看到,那不會怎麼樣。是「扣分」的話,那就成了另一種「推甄一定要注意的事項了」。

我相信新版「推甄聖經」會紀錄著「為了避免被當成自私的人,短期志工證明不要放。」或是「要從國一就開始定期蒐集志工時數。」這就是所謂的「上下交相賊」。什麼意思課本有教,我就不解釋了。

對「父母的」錯誤升學命令,建議面試官還是無視就行了。

 

以往多元入學的面試部分,就已經有人說了「家境好的孩子比較有利」。我以自己上大學的經驗來說好了,面試師長協助的差距可大了。

我自己有抓住媽媽練習過面試說話,說真的,不管他們現場出什麼刁鑽的題目,有練習過跟沒練習過就是差很多。

那種會說得太誇張或是結結巴巴看起來很沒誠意的,肯定都沒練習過,也沒有「專家」指導,有專家指導,他練習時就被糾正過了,不可能犯這種基礎錯誤。

不要以為誠意訓練不出來,進過社會就知道,至少「不要看起來沒誠意」是訓練得出來的。像是「不要說自己非這間不進」(雖然我真的聽過有人太堅持這件事,搞到高分落榜),非常容易提示一下就學會。

面試就是一個有壓力的情況,就像上台演說,就算是同樣的稿子,老手新手表現天差地別(不然朗讀比賽是幹嘛的?)。新手光怯場就夠他受了。

還沒找媽媽練習之前,我本來想要就學校的成立過程說段話,腦中所想都沒問題,一實際開口就察覺我沒辦法,因此到現場我才沒犯這個錯。

至於我為什麼會想就人家的成立過程說段話,是因為「有人說這樣比較好」。面試這種事,誰都逃不過蒐集情報。

並非只有高中老師可以插手推甄。事實上資源差距是從家庭開始的,不是等到學校才出現。如果有家長正是個負責甄試的教授,表現肯定超漂亮。

我這麼說好了,前面提過那位教授本人的小孩如果要上大學,就肯定不會犯她說的每一個錯,原因就是有她在。她生活中會提到、親身會示範,除非她棄養,否則不可能學不到。

而高學歷家庭不是只有她家。那些父母曾經在碩博士班面試過的,或是在大企業面試過的,都會經驗傳承。

教授在文章後面強調的「不要把坊間高中老師出的甄試書籍當成聖經拜,他們不知道幕後內辛。」會作出這種不利判斷的,就是那些資源較少,較沒機會接受面試訓練的人家,拿不到直接從大學裡出來的第一手消息,只好依賴那種書。面試資源真正多的人家應該早就知道放短期進修證明是扣分了。

所謂家境造成的資源差距,本來就包含了情報差距,情報差距就包含了情報準確度差距。

假如面試官不懂這件事,就不會把這種可能性納入判斷。刷掉沒有面試資源的人才、偏好錄取出身較好之人。就是因為會有這樣的人,所以才有人堅持,好學校一定要留相當名額給聯考生。

否則就算不動用關係,仍然是獨厚父母當教授的小孩。

(註:也有人說智育成績單才是面試時的主要影響力,我只能把這個當成支持恢復全部聯考制的證明。如果面試和各種證明書根本沒有影響,改回聯考還比較省事。我想真相應該是兩種情況,看面試或看成績都有,全看面試官的喜好。畢竟在社會上,也存在著偏向看性格或看事績,甚至是看外表的公司面試人員。)

 

最後再補充說明一點我在現場觀察霸凌現象的感覺:霸凌別人的小孩,因為提出的要求都會得到滿足,所以相較於另一方會較擅長表達意見,而且對面對觀眾開口充滿自信。

自信心可以透過成功培養,而霸凌者的生活裡充滿了成功:成功搶到好座位、成功佔用桌球桌、成功破壞同學剛畫好的圖……這種自信並不會使他們智育上升,但是會使他們在人前毫無愧意。看在不知道有這種事的人眼裡,就好像他們聰敏熱情的樣子。

被霸凌的一方因為長期說話沒人理(我小學一到三年級根本沒有人跟我交談,全班都拒絕和我作朋友。相較之下其他人整天都在嘰嘰喳喳的「練習說話」。所以我那三年智能發展完全停滯),還一開口就招來大量羞辱,往往會養成閉嘴不語的習慣。就算真的想開口了,也會因為過去的恐懼記憶,話講不好(會因為恐懼的關係腦袋一片空白)或是語調聽起來像慘叫。

缺乏這種自信並不會使智育下降,但是會使他們明明沒犯錯,卻看起來畏畏縮縮的,看在不知道有這種事的人眼裡,就好像他們遲鈍冷漠,甚至是滿肚子壞水的樣子。

我自己就曾經有一段時間說話聲音像慘叫,也曾經害怕跟人說話,花了好幾年時間,好不容易才擺脫。

至於真正口才好有魅力,而且不是霸凌者的人,我後來也有看過,他們跟我觀察到的這個現象沒有任何關係。

我很肯定:「霸凌他人有助於讓本來沒那麼會說話的人,變得說話流利。遭受霸凌則會讓本來只會適度發言的人,變得害怕開口。」

尤其是常見的人格判斷項目:「看著對方眼睛說話。」對霸凌別人的人來說輕而易舉。

對長期被霸凌的人來說,沒經歷過的人,絕對不知道那有多難。舉個養成這種性格過程的例子:我被賞過的那一巴掌,就是在我看著老師眼睛說話的時候發生的。

哪一方對面試有利,我想再清楚不過了。


碎禦劍獅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笑獅拔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