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智育:再也沒有「升學考試時間」以外的時間了

 

最後來談智育。終於,到我的強項了。我美育水準落後有「預習」的同輩、德育拼不過甜嘴霸凌者、群育負分、體育不可期待,能依靠的就只有智育了,但是教育部和人本教育基金會卻很討厭「擅長讀書的人」。

我真的覺得十二年國教是精心設計來放棄我這種人的。

還好我已經畢業很久了,否則這下真的是死路一條(沒誇飾,原因後面再詳述)。

智育有聯考這個絕對公平的制度可以使用,但是因為「壓力太大」,教育部決定換個方法來玩,改採計「在校成績」。

我能夠以我親眼所見的實例說明,採計在校成績,是一個「能夠把壓力比聯考更爆增數倍的制度」。

高中時班上有個高壯的男同學,個性非常溫和,從來不跟人大小聲、從不動手動腳。大家都知道他的志向是成為李遠哲第二(他是班上同學中少數夢想明確的人),因此他需要進好學校。他就是所謂的「上進的好學生」。

我惟一一次看到他追著同學跑,是一個白目同學花了整個下課時間不斷的騷擾他,戳他又拿走他的東西(註明一下:雖然這個行為真的很白目,但是是偶發事件,而且雙方權力對等,所以不是霸凌。),最後才逼得他跳起來追著那個白目同學衝出教室,但是他剛跑出去就響上課鈴了,他立刻毫不猶豫的調頭回到教室裡,坐下來上課。

而且他最後還是沒對那個同學怎麼樣,秋後算帳、警告不准再犯、打小報告,他通通都沒做。

他是我人生中頭一個「魁武而溫柔」的男子印象。

至於他讓我聞到火藥味的場面,同樣只有一次,原因竟然是為了「一分」。

為了那一分,他跟老師一直講一直講,講到場面都僵了,火藥味飄出來了,就是一定要老師給他分。他不是那種爭強好勝的人,以他的個性他不該為了一分跟老師起爭執,但是因為他有夢想,所以他必須要拿到這一分。

多元入學方案要看校內成績,他要當李遠哲第二,他要進能讓他成為李遠哲第二的學校,所以他不能放過任何微小的機會。

他要為了夢想咬著一分不放。

我覺得這真是很糟糕的事情,竟然淪落至此。為什麼修養那麼好的人要為了一分跟人吵架?

我覺得把大考改成兩次是不錯,畢竟滑倒的可能性人人有,但是這跟改成每次考試都要算,完全不一樣。

稍微提一下前面的「夾心餅乾」理論。教育部的目的是:「每次都採計,學生就不可能全程緊繃。」

學生的確不可能全程緊繃,這樣壓力大到連修養最好的人都會跟老師吵起來,但是決定學生要不要全程緊繃的,不是學生,是家長。

家長不需要知道學生沒辦法全程緊繃,只要下令孩子必須全程緊繃就好了。所以即使是沒有夢想的孩子,也一樣會被逼到為了一分抓狂,或是逼到自殺成功為止——這應該是教育部最想消除的狀況吧?

然後採計國中在校成績,會很完美的把我淘汰掉。(又來了!怎麼沒一處對我有利的?)

因為我國中時是校內最後一次模擬考以後才開始唸書,然後直接把成績從「考不上公立高中」,變成「考上了理想的公立高中」。說明一下,理想的意思是「適合我的程度又離家近」,不是指北一女。

我是在校成績不能看的倒數期爆衝者。我還記得我那時候拚到發下豪語:「要是這樣還考不上,就是上帝對不起我。」結果果然讓我衝上去了。

採計在校成績,就是只採計我往上衝以前的爛成績,然後不算我衝上去以後的好成績。

至於如果要每學期這樣爆衝兩次,間隔太近了,休息時間不夠長。不可能。上大學以後的求學生活證明了,這種程度的爆衝,我一年不可能超過一次。

 

在這邊要稍微提一下的盲點是,更多算成績的方式,並不會使成功入學的人數增加。

也就是,採用一次聯考定終身的制度,和採用「聯考」加上「二次某種名字的大考」加上「冠上某種制度名稱的根據學校成績推薦」,兩邊能夠入學的學生人數是一樣的。能進好學校的學生人數當然也是一樣。

因此,兩邊「被淘汰的恐懼」是同等的。

更換計分制度如果是為了更加公平,那還有得說,想靠這種花樣減輕考試壓力,那只是大玩朝三暮四的遊戲,家長不是猴子,他們看得出來。

這次十二年國教的一個大問題,是打算把聯考比例降到一半以下。也就是超額比序、分發會佔一半以上,成為「主要就學手段」。

這等於家長過去對於智育的執著,會因為「主要就學手段從提升智育變成追求符合超額比序」,轉移到超額比序上面去。

狂熱的程度、逼迫孩子的程度、家長焦慮的程度,都不可能有所減輕。

與此同時,因為絲毫看不出這個制度有公平執行的可能性存在(這點絕對會對那位想成為李遠哲第二的同學造成莫大壓力,而且我不記得他有擅長美育或社團,完全沒有競爭心的人也不適合參加體育競賽。他和李遠哲的領域一樣,擅長的是動腦——科學),加上裡頭沒有任何「跟結果無關」,可以用以讓孩子喘息的瞬間(以前可以開心玩樂的美術課和音樂課都淪陷了),壓力將會因為「外在條件使壓力可以侵入學生生活更深層」就大幅增加。

從三年一度的全家緊張,變成一學期兩次的焦頭爛額、所有科目成績的斤斤計較,還要擔憂孩子的藝術性能不能得到老師賞識,又要擔心老師被別人賄絡,犧牲自己的孩子以成就有錢人(畢竟老師不可能把所有人成績都打高,這樣會引來教育部注意的,一定要把某些人打低,外界看起來才像是有認真打分數。尤其是德育,因為不可能像行車紀錄器那樣全程跟拍每個孩子,是個完美的出手點)……

 

教育部認為,把會考成績分類改成「精熟」、「基礎」、「待加強」,就會讓孩子的壓力減輕。孩子將會開開心心的覺得「我有基礎」、「我不是永遠學不起來,只是待加強」,於是壓力就不再存在於孩子心中。只要不要使用分數,以往跟著分數一起出現的痛苦全都會消失。

這只是自我安慰罷了。而且自我安慰的人是教育部,甚至還不是學生跟老師。

我說個故事,裡頭遭遇跟分數沒有關係。

我國中的生物老師很噁心,她的興趣是在考試結束以後,拿起考卷,挑出她認為「不應該錯」(至於哪題不應該錯,取決於她高興)的題目,命令全班錯這題的人站起來,開始羞辱他們。什麼「蠢材」之類的話都出爐,反正就是要罵得學生無地自容她才高興。

有一次我考九十五分(可以拿精熟吧?),只錯一題,剛好那題她覺得那麼簡單不該錯,於是班上生物成績領先的我就這樣被迫站起來狠狠的羞辱了一頓。

是這類事情決定了學生為什麼考不好會害怕。「九十九分被罵、被打」的故事,我這一輩的人經常聽到。「精熟」根本就救不了他們。

相反的,我知道我九十五分在班上幾乎是最高分,所以雖然老師罵我,我很受傷,但我知道我根本不該被罵。她才是垃圾,我不是。

如果我只是個精熟,我沒辦法知道我其實是最好的。

 

來說我死路一條的事,我高中時成績崩盤,我一直搞不清楚書讀不下去的原因,後來發現似乎是生理疲勞問題造成的。

直到大學後我才發現我有一個非常嚴重、會威脅到生存力的問題:我是那種一天要睡十小時的人。

有人研究,可能是因為基因關係,有些人一天只需要睡四小時就飽了,有些人需要十小時才夠。

我恰好認識一位只需要睡四小時就精力充沛的長輩,所以我在生活中印證過這個研究結果。

我自己是需要將近十小時的類型,如果時間縮到八小時,會精神不濟,縮到六小時,會長黑眼圈外加消化系統開始出問題,縮到五小時,身體狀況會無法挽回的崩潰。以上情形全都實際體驗過。

我高中時因為比國中時多了補習,一天就是睡不到五小時。我還記得那時候我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止自己打瞌睡,醒著時學習效率也低到可說是沒有,原來就是睡眠出狀況了。

我要上國中時曾經跟爸媽商量,如果成績不差,可不可以不要補習?於是我國中逃過一劫。但是高中時他們說:「不管成績怎樣都要補習,因為大家都這樣。」(前面提過我家是別人說這樣容易升學就會照做的類型,證據就在這件事)於是我被迫補英數,沒辦法趁下課後補眠,成績立刻崩盤。

後來成績回升,疲勞症解除,是因為因故變得只補英文,補習時數減少了,才挽救回來。及時趕上學力測驗升大學。

來說「死路一條」的結論怎麼來的:因為十二年國教的情形下,為了參加相關會考,我必須像加補英數以參加聯考一樣,加補音樂和美術、體育(特別是體育我沒有資質,向來是靠老師憐憫才能及格,成績不可能好到說服爸媽別讓我補),更沒時間睡覺。我那時候還不知道原來我是十小時體質,沒辦法說服爸媽別命令我補了,所以只有身體崩潰而死的一條路。

我高中時期的睡眠不足(國中也有,只是我還沒發作)傷害,間接導致我上大學以後,傷害浮現,前後兩次重病險些送命,到現在還在調養身體。

順帶一提,我的情況很像是某些中年人說「我當初忙於工作忽略了健康,結果後來就生重病,只好離開職場,開始搞養生」。只是他們是發作在事業有成之後,我是發作在考上大學之後。這個案例或許也可以解釋,為什麼現代年輕人過勞死的比例那麼高。恐怕他們也跟我一樣,光讀書就把身體讀壞了,只剩一點殘命去面對工作。


碎禦劍獅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笑獅拔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